作为一个常年跟代码、数据打交道的人,我其实特能理解为啥有人觉得搞技术的难沟通——我们不是故意“怼人”或者“装高冷”,很多时候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跟日常聊天有点“不在一个频道”。

就拿我自己来说吧,平时写代码、做方案,讲究的是“精准”和“逻辑闭环”。比如同事问“这个功能下周能做完吗”,我第一反应不是先给个“差不多”的安慰,而是脑子里快速过一遍:现有bug多少、新需求的技术难点在哪、有没有意外情况可能耽误进度……最后可能憋出一句“最快下周三,前提是服务器别出问题”。听起来特生硬,但对我们来说,这是最负责的回答——怕说了“能”,最后做不到反而耽误事。

还有就是对“细节”的执念。比如产品经理说“想加个简单的按钮”,我可能会追问:“按钮放左边还是右边?点击后跳转哪一页?加载失败显示什么提示?” 对方可能觉得“你咋这么较真”,但在我们眼里,任何一个没明确的细节,都可能在开发时变成大麻烦。这种“先拆解问题再回应”的习惯,放在日常聊天里,就容易显得“抬杠”。

更关键的是,技术人平时打交道的“对象”太“理性”了——代码错了会报错,数据不对会预警,它们从不会因为“语气不好”而闹情绪。久而久之,我们可能忘了聊天需要“情绪价值”。比如朋友吐槽“工作好烦”,我下意识就想给她分析“问题出在流程还是沟通上”,结果被说“你能不能别总讲道理”——这时候才反应过来,对方要的不是解决方案,只是一句“确实挺难的”。

其实我们心里也清楚自己这毛病,私下里也会互相调侃“跟人说话比调接口还难”。有时候被说“难沟通”,心里也挺委屈的——不是不想好好聊,是真的需要一点时间,把“技术脑”切换成“聊天模式”。要是下次你遇到一个说话直来直去、爱抠细节的技术党,别急着给我们贴标签,或许他只是还没找到“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”的开关呢~

标签: none